5041

「素行愛地球」社會講堂第2場 – 一探千年橄欖樹和橄欖油的奧秘

「素行愛地球」社會講堂第2場

一探千年橄欖樹和橄欖油的奧秘 —- 品油之旅

你可能不解橄欖油和愛地球有什麼關聯?但在聽完具有多重國際品鑑師資歷的蔡依莉一席談之後,就會徹底理解地球供應了人類珍貴而豐盛的資糧,讓我們得以健康飲食、蓄養生命,而我們一手造成的天災人禍,正在摧毀這種美好!

「橄欖油品鑑」順利圓滿,學員舉杯慶祝之餘,也期待著品咖啡、品酒、品醋課程趕快到來! 張芷柔/攝

擁有義大利品油專家協會(IOEA)品油師證照,同時也是樂檸漢堡共同創辦人的蔡依莉,在「橄欖油品鑑」的課堂上分享了她在義大利的學習歷程,一張張珍藏的照片,引領大家如同親臨有著「千年橄欖樹之鄉」美譽的義大利普利亞。原來橄欖樹是那麼的巨大,生命力強旺的它們在存活了千百年,乃至2500年之後,依然能結出纍纍果實,不僅是地中海沿岸國家的健康食品,也成為地區民眾的生計來源。

提到橄欖油,腦海立即浮現「冷壓」、「初榨」等字眼,透過蔡依莉的講解和照片的輔助,大家才明瞭高等級的橄欖油竟然幾乎全程靠人工處理,採收之後必須在24小時之內送廠製作,而從果實中碾壓出的「果汁」就是橄欖油,再無其他加工煉製的程序。至於台灣栽種的橄欖是肉橄欖,果實只能製作橄欖蜜餞,而無法壓出油汁。

「素行愛地球」社會講堂第2場,由講師蔡依莉帶領大家探索橄欖油的世界。 張芷柔/攝

營養價值高的橄欖油,適於涼拌也能熱炒,即使生飲也別有滋味,而且更能品評出油品的高下。學員在品飲了五款橄欖油,對香氣和口感稍有認識之後,才了解不同品種的橄欖油居然可以呈現蘋果香、堅果香、番茄香等不同風味,口感可以順滑或油滯,而最頂級的橄欖油卻是入口苦辣,原來苦味和辣感代表著橄欖多酚的多寡,既然追求的是健康和營養,就要耐得住這微微的刺激。

蔡依莉也讓大家學到「早摘(early pick)」這一新名詞。因為橄欖果的顔色,隨著時間會從青綠色逐漸變成黃綠色、紫紅色,最終呈現黑色,若想飽含橄欖多酚,就得趁著青果期採擷,壓出的果汁顏色青翠,但此時的油量極少;等到熟成為黑果時,果肉飽滿,油脂也豐富,因此廠家多是取用成熟的黑果榨汁,也就呈現大家熟悉的金黃色澤。

生飲之外,以麵包沾著橄欖油食用,又是另番滋味,蔡依莉用義大利巴薩米克醋混合特級橄欖油,令學員吃得讚不絕口。當大家自認已是半個行家,日後可依CP值作為選購標準時,卻聽到「現在有錢也難買到義大利橄欖油」的噩耗,原因是氣候變遷導致義大利橄欖樹連番遭受乾旱和蟲害的衝擊,產量銳減而售價高漲,一瓶難求,所以這堂品鑑課只能用西班牙的頂級橄欖油取代。

一堂小而美的課程,大家聚精會神的吸收新知。張芷柔/攝

蔡依莉表示,標榜新鮮、天然的橄欖油,是地球給人類的寶貴資糧,同時也造就出被各方公認為健康餐飲的地中海飲食,而氣候變遷的警訊,提醒我們應珍視大自然給予的食糧,透過素行倡導的簡單生活、適度飲食去愛護地球、回報地球。

為了讓當天沒能到場的朋友,也能分享演講的精華,條列出以下概要,供大家可以依循品味和選購:

  • 橄欖油是地中海飲食的靈魂,內含豐富的多酚、抗氧化劑,有助於抗發炎,對心血管也有幫助。
  • 橄欖油的顏色從金黃色到草綠色都有,這跟橄欖的品種和採收時間有關,早期採收的橄欖富有高量的多酚,但製為油品後,不宜光靠顏色做判斷。
  • 聞香氣。將油倒在小杯中,一手握住杯子,一手磨擦加熱,湊近杯口聞嗅,如果有青草、番茄等自然香氣,代表是新鮮好油。如果聞起來像是泥土味、油耗味,就應避免食用。
  • 品口感。啜飲一小口橄欖油,慢慢吞入喉,如果在舌尖上感覺到苦味,入喉時感到辣味,這就是多酚含量的表現,也是優質橄欖油才有的特徵。請注意喉嚨的辣感,越辣代表多酚越多,是好油的象徵。
  • 儲存與保存。橄欖油怕熱、怕光、怕空氣,所以儲存時應放置於10~20℃的陰涼處,避開瓦斯爐和陽光直射的地方;市售橄欖油多採用深色玻璃瓶裝,也是為避免光線破壞。橄欖油開瓶後,建議三個月內用完。

市售橄欖油品牌極多,有些標榜初榨橄欖油的產品,其實名不副實,還可能混有其他油,所以要選擇信譽好的品牌,並看清楚標示,是否註明產地、品種、榨油日期、酸價(宜小於0.8)等資訊,這些都是判斷的依據。

加油、加油、再加油!喝了這麼多橄欖油之後,果然是正能量滿滿。張芷柔/攝
4206

「素行愛地球」社會講堂第1場-地球媽媽的苦難,你真的懂嗎?

「素行愛地球」社會講堂第1場

地球媽媽的苦難,你真的懂嗎?——世界地球日專題講座

「素行愛地球」社會講堂

↑「素行愛地球」社會講堂於2025年4月20日正式登場,因應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的專題演講,內容不免有些沈重,但會後的大合照洋溢歡欣,象徵好的開始!張芷柔/攝

2025年「世界地球日」的前夕,「素行愛地球」社會講堂在4月20日正式登場,講者是在新聞界工作多年,關心環境保護和動物保護議題,現職為動保工作者的呂幼綸。她開門見山指出,現今的地球狀態,不只是天災人禍交疊的新聞事件,而是一位孕育萬物眾生的母親,因目睹人類失控、生態遭破壞、動物受殘虐,陷入椎心的哀痛。以下為講稿摘要:

1969年加州外海發生的油井爆炸,促成一些人驚覺人類對環境的破壞所帶來的惡果,也促使「世界地球日」( Earth Day)在1970年誕生。如今,每年的4月22日,世界各地透過淨山、淨灘等行動表達對地球的關心,台灣環保及動保團體甚至年年與總統面談,將訴求帶入國家政策。

↑ 除了素行成員,不少外賓也應邀前來,期待「愛地球」的種子從此在他們的心房生長壯大。 張芷柔/攝

你或許沒聽過「健康一體」(One Health)和「福利一體」(One Welfare),但這已是聯合國積極推展的對應方案,也顯示人類、動物和生態環境之間的密切關聯,人類、動物、環境是地球的三大構件,彼此環環相扣,生死與共。因此台灣在「與總統有約」的地球日會談,議題面向相當廣泛,從動物保護、土地利用、廢棄物再生,到能源減碳、公害防治、水源與農地污染、棲地保育等。這些議題的核心,其實也都是地球正在承受的苦難,而始作俑者正是我們人類。

科學資料指出,地球生態系統因人類活動受到了嚴重傷害。這些苦難不只是物理環境的惡化,更包括氣候紊亂、資源枯竭、生態崩潰,進而影響地球上所有生命體的福祉。

以自然資源的枯竭來說,目前全球有超過26億人口生活在缺水的環境中, 除了台灣面臨農田轉作光電場的問題、巴西則有砍伐亞馬遜雨林興建畜牧場的危機。再看生態系統的崩潰,氣候變遷導致海水溫度升高,危及全球超過53個地區的珊瑚礁生態系,預計90%的珊瑚礁將在未來消失,這不只威脅海洋生物的多樣性,更衝擊眾多依賴觀光為生的國家。

氣候模式的紊亂更是危機四伏。2024年已被確定為史上最熱的一年,促使極端氣候愈發頻繁,全球16起洪災中有15起來自強降雨。南北極的永凍土快速融化,導致二氧化碳與甲烷濃度創新高,甚至可能釋放用遠古病毒,帶來未知的傳染病風險。

海洋也在悲鳴,因為人類每年丟棄超過三億噸塑膠垃圾,形成了等同50個台灣的海洋垃圾帶。塑膠微粒進入食物鏈,最終也進入了我們的身體。研究甚至發現,牛奶、肉品中都已存在塑膠微粒,這是一場看不見的全球性污染災難。

↑ 素行生命能量協會理事長彭百顯當日雖在台中另有要務,仍不辭辛勞的趕回台北參加講堂活動,為大家闡述了素行的核心精神。陳靜惠/攝

環境災害的首波難民,正是動物!你能想像澳洲在一場史無前例的野火之後,無尾熊已被列為瀕危物種。而我們的飲食選擇,也對環境造成更大的壓力;2022年台灣人均肉品攝取量首次超越穀類,達87.5公斤,儘管蔬食人口成長了,但台灣的食肉量也在上升。而根據牛津大學研究,全球若能在2050年前轉型為以蔬食為主的飲食方式,將可減少近七成的溫室氣體排放。

飢荒與氣候變遷也交織為惡性循環。2024年,非洲多國因乾旱宣佈緊急狀態,甚至不得不撲殺長頸鹿、河馬等大型野生動物供人食用,短暫緩解糧荒的同時,卻也重創了觀光經濟。

而我們人類自己呢?空氣污染已成為重大健康隱憂。像是印度新德里PM2.5超標20倍,台灣也名列全球空汙前百名。醫學界已經證實,空氣污染與癌症、心臟病、憂鬱症等多種疾病息息相關。

從生態心理學的觀點來看,這些環境災難並非單純的外在事件,而是與我們內心的痛苦緊密相連。失去與自然的連結,讓人類產生焦慮、憂鬱與空虛,而這種心靈上的失衡,又會反過來推動更多的環境破壞。

前述的氣候災難和問題,看似嚴重,卻也因為科技帶來了無窮希望。例如氫能技術可以在不排碳的情況下儲存再生能源,多種可以分解塑膠的細菌有望解決塑膠污染。但台灣面臨的「綠能垃圾」問題也提醒我們,即使是好技術,若無良善管理,依然可能造成新的傷害。

↑ 素行生命能量協會的幹部都多才多藝,負責宣傳工作的黃偉豪自行製作了講堂的海報。 黃偉豪/攝

總之長久以來,人類對地球媽媽不僅不知感恩,甚而予取予求,任意傷害,對於生態環境及同為地球子民的動物,更是恣意掠奪,毫不顧惜,這是地球媽媽悲苦的起源,也進而導致人類、環境和動物同遭苦難。不幸的是,多數人仍渾渾噩噩於生活中,一些占居要位的政治人物,因沈溺貪婪,否認氣候變遷和蔬食減碳的事實;但我們也不應小看個人的力量,因為當我們每個人,都能從減塑、節能、蔬食、減法生活做起時,微小的努力一旦聚合,將是挽救地球的強大力量。

個人力量的來源,主要是意識、心念,因此內修功夫不可少:放大生命能量、降低生活需求、重建與自然的連結,讓我們每個人都成為健康良善的個體,才能真正解決這場危機。謝謝大家的聆聽,最誠摯邀請您與我們一起心存感恩,並化為行動,共同為解除地球媽媽的苦難,盡一份心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