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素行愛地球」社會講堂第2場
一探千年橄欖樹和橄欖油的奧秘 —- 品油之旅
你可能不解橄欖油和愛地球有什麼關聯?但在聽完具有多重國際品鑑師資歷的蔡依莉一席談之後,就會徹底理解地球供應了人類珍貴而豐盛的資糧,讓我們得以健康飲食、蓄養生命,而我們一手造成的天災人禍,正在摧毀這種美好!

擁有義大利品油專家協會(IOEA)品油師證照,同時也是樂檸漢堡共同創辦人的蔡依莉,在「橄欖油品鑑」的課堂上分享了她在義大利的學習歷程,一張張珍藏的照片,引領大家如同親臨有著「千年橄欖樹之鄉」美譽的義大利普利亞。原來橄欖樹是那麼的巨大,生命力強旺的它們在存活了千百年,乃至2500年之後,依然能結出纍纍果實,不僅是地中海沿岸國家的健康食品,也成為地區民眾的生計來源。
提到橄欖油,腦海立即浮現「冷壓」、「初榨」等字眼,透過蔡依莉的講解和照片的輔助,大家才明瞭高等級的橄欖油竟然幾乎全程靠人工處理,採收之後必須在24小時之內送廠製作,而從果實中碾壓出的「果汁」就是橄欖油,再無其他加工煉製的程序。至於台灣栽種的橄欖是肉橄欖,果實只能製作橄欖蜜餞,而無法壓出油汁。

營養價值高的橄欖油,適於涼拌也能熱炒,即使生飲也別有滋味,而且更能品評出油品的高下。學員在品飲了五款橄欖油,對香氣和口感稍有認識之後,才了解不同品種的橄欖油居然可以呈現蘋果香、堅果香、番茄香等不同風味,口感可以順滑或油滯,而最頂級的橄欖油卻是入口苦辣,原來苦味和辣感代表著橄欖多酚的多寡,既然追求的是健康和營養,就要耐得住這微微的刺激。
蔡依莉也讓大家學到「早摘(early pick)」這一新名詞。因為橄欖果的顔色,隨著時間會從青綠色逐漸變成黃綠色、紫紅色,最終呈現黑色,若想飽含橄欖多酚,就得趁著青果期採擷,壓出的果汁顏色青翠,但此時的油量極少;等到熟成為黑果時,果肉飽滿,油脂也豐富,因此廠家多是取用成熟的黑果榨汁,也就呈現大家熟悉的金黃色澤。
生飲之外,以麵包沾著橄欖油食用,又是另番滋味,蔡依莉用義大利巴薩米克醋混合特級橄欖油,令學員吃得讚不絕口。當大家自認已是半個行家,日後可依CP值作為選購標準時,卻聽到「現在有錢也難買到義大利橄欖油」的噩耗,原因是氣候變遷導致義大利橄欖樹連番遭受乾旱和蟲害的衝擊,產量銳減而售價高漲,一瓶難求,所以這堂品鑑課只能用西班牙的頂級橄欖油取代。

蔡依莉表示,標榜新鮮、天然的橄欖油,是地球給人類的寶貴資糧,同時也造就出被各方公認為健康餐飲的地中海飲食,而氣候變遷的警訊,提醒我們應珍視大自然給予的食糧,透過素行倡導的簡單生活、適度飲食去愛護地球、回報地球。
為了讓當天沒能到場的朋友,也能分享演講的精華,條列出以下概要,供大家可以依循品味和選購:
- 橄欖油是地中海飲食的靈魂,內含豐富的多酚、抗氧化劑,有助於抗發炎,對心血管也有幫助。
- 橄欖油的顏色從金黃色到草綠色都有,這跟橄欖的品種和採收時間有關,早期採收的橄欖富有高量的多酚,但製為油品後,不宜光靠顏色做判斷。
- 聞香氣。將油倒在小杯中,一手握住杯子,一手磨擦加熱,湊近杯口聞嗅,如果有青草、番茄等自然香氣,代表是新鮮好油。如果聞起來像是泥土味、油耗味,就應避免食用。
- 品口感。啜飲一小口橄欖油,慢慢吞入喉,如果在舌尖上感覺到苦味,入喉時感到辣味,這就是多酚含量的表現,也是優質橄欖油才有的特徵。請注意喉嚨的辣感,越辣代表多酚越多,是好油的象徵。
- 儲存與保存。橄欖油怕熱、怕光、怕空氣,所以儲存時應放置於10~20℃的陰涼處,避開瓦斯爐和陽光直射的地方;市售橄欖油多採用深色玻璃瓶裝,也是為避免光線破壞。橄欖油開瓶後,建議三個月內用完。
市售橄欖油品牌極多,有些標榜初榨橄欖油的產品,其實名不副實,還可能混有其他油,所以要選擇信譽好的品牌,並看清楚標示,是否註明產地、品種、榨油日期、酸價(宜小於0.8)等資訊,這些都是判斷的依據。
